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中新网北京10月23日电 (记者 杜燕 陈杭)10月22日晚,以“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为主题的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召开“金融街·论见十年暨愿景2022专场活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重温金融改革来时之路,共话金融助力经济发展的新使命。
2021年是金融街论坛年会举办的第十个年头。北京市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硕说,从2012年到2021年,十年来,金融街论坛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被业界誉为“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成长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并成为北京“两区”“三平台”战略部署之一,结出累累硕果。
金融街论坛走过的十年,也是北京金融街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十年:2020年,区域金融业增加值达2653.8亿元,较“十二五”初期增长183.3%;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16.2万亿元,累计增长106.4%;金融从业人员25.6万人,累计增长48%;三级税收3818.3亿元,累计增长114%。
“金融街的十年见证了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十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治理机构、股权关系、股份化、证券化都得到了长久发展。”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说。
中国经济的韧性来自三方面
数据显示,中国支持普惠金融小微企业已超过4000万户,成为经济韧性与金融作为的突出亮点。
“资本市场监管的核心是信息披露,透明度是资本市场监管的核心和基础。”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吴晓求表示,中国经济的韧性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坚持的市场化改革的道路,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三是技术引领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安青松认为,未来还要加强金融对中国经济韧性的锻造,抑制好资本的负面属性:一是为实体经济管理风险,促进增加有效投资;二是为新兴产业活力定价,促进创新创业资本的形成;三是为绿色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促进技术的进步;四是为实现“双碳”目标、推动ESG在中国的特色实践。
中国工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周月秋表示,实现绿色低碳转型需循序渐进,避免“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同时要进行产业绿色升级。
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海洲认为,金融科技创新实质上是科技创新赋能金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果和能力。下一步,中国经济需要进行全球布局,在全球市场上进行风险对冲,还应进一步推动资本对外开放。
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离不开健康金融体系
展望2022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将如何演变?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又会如何?
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围绕数字货币的发展与当下问题分享了看法。他表示,中国历来强调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数字货币是数字经济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货币离不开央行和商业银行双层运行体系,其发展同样要注重稳定性与调控的自主性。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李扬提到,面向未来,要主要解决好4个经济学问题,即:疫情对全球经济价值链、产业链的不利影响,来自世界其他国家的债务问题冲击,住房问题金融领域的影响,以及“双碳”背景下,远景与当下、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通过深入对比中美之间的经济数据分析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走向。他表示,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等目标,离不开健康的金融体系,而逐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将为金融行业创造无限的发展空间。
“未来,我们围绕宏伟的目标进行变革转型,这需要关注当前的系统性风险,需要通力合作以应对市场波动,需要从历史中获取对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启发。”普华永道全球战略与领导力主管合伙人Blair Sheppard说,与此同时,短期内还需要解决社会体系的发展滞后于信息技术革新的问题。
“世界在未来几年会变得比现在更加繁荣,但必须是全体公民都能共享的富裕。”Eric Maskin则建议,政府应该积极介入应对疫情的不利影响和当前发展趋势下的不平等问题。
本届论坛年会线上点击量超过4.2亿次
据统计,此次论坛年会共有来自全球3605人次线下参会,线上点击量超过4.2亿次,展现了中国金融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的丰硕成果。
“论坛最重要的功能是分享,十年来金融街论坛分享了大量的观点,十年磨一剑,未来更可期。”周月秋说。
“十年里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经济的换挡提质,共同参与了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金融街论坛全面升级为国家级、国际性的专业金融论坛,成为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发布权威平台。”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殷勇说,2021金融街论坛年会落下帷幕,这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